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膜结构知识

气承式充气膜结构的发展概况

时期:2024-08-07 10:19:44 点击数:0

气承式充气膜结构的发展概况:


 早期尝试

- 1917年:英国人W. Lanchester发明了一种充气膜作为野外医院建筑的屋面,但由于当时的技术限制,他本人并未实际建成这种结构。


 现代发展阶段

- 1946年:美国人Waller Bini建成第一个现代充气膜结构——多普勒雷达穹顶(Doppler Radome),直径15米,矢高18.3米,使用了以玻璃纤维为基布、氯丁二烯橡胶为涂层的膜材。

- 1950-1970年间:在美国、德国等地相继建造了类似的穹顶结构,最大直径达到60米。


 日本大阪世博会

- 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Expo '70)为膜结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由于日本地震频发且展馆多位于软土地基上,因此采用了轻型结构体系。美国馆由David Geiger设计,首次建成了大跨度低轮廓(小矢高)气承式膜结构,平面尺寸为139米x78米的椭圆形,使用了B类膜材。


 大型项目的兴衰

- 1972-1984年:David Geiger设计并在美国建成了包括银色穹顶(Silver Dome,220米x159米)在内的七座大型气承式膜结构。然而,多数膜穹顶难以有效抵抗恶劣气候条件,导致正常使用受到影响。1985年,银色穹顶因强风和暴风雪几乎完全毁坏。

- 1988年:日本建成东京穹顶(Tokyo Dome),虽然气承式膜结构技术达到了新的台阶,但之后世界各地几乎没有再建造大型的气承式公共膜建筑。


 发展现状

气承式膜结构在索穹顶体系(使用索网支撑膜材)出现之前,确实创造了大跨度建筑的一段辉煌发展历史。尽管如此,由于维护成本、气候适应性等方面的挑战,气承式膜结构在大型公共建筑中的应用逐渐减少。不过,在特定用途下,如临时建筑、体育设施等,气承式膜结构仍然有着一定的应用价值。


气承式膜结构的优点包括安装便捷、造价相对较低等,但由于其在极端天气下的脆弱性以及维护上的复杂性,其应用范围受到了限制。随着材料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新型膜材和结构形式的出现可能会为气承式膜结构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知识百科

膜材品牌

Copyright © 2006-2023 深圳市诺科空间膜结构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9124677号 XML地图

QQ客服
服务热线

24小时服务热线

138-2526-2292

微信咨询
诺科膜结构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